大部分岗位都是采取1:3的进面比例,意思是招录一个人,笔试的前三名会进入面试,然后录取综合成绩第一名,招录两个人,会有前六名进入面试,以此类推。
也就是说,笔试的时候,可能一个考场有30个人,一个考点有上千人,但是这些人中能够进入面试的,可能只有二三十个人,为了在面试中更有优势,往往进面以后,这些人都会报培训班,或许为了提升能力,或许为了心理安慰。
上岸以后,我也看过一些面试班的视频课程,也通过其他考上的同学那里了解过一些关于面试培训班的情况,概括来说,他们会教你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
第一,告诉你面试的流程是什么,例如怎么进考场,进了考场怎么办,等等。
第二,告诉你面试都有那些类型的题目,比如会有现象分析类的,会有组织管理类的,会有看图说话类的,会有演讲类的,还有现场模拟类的题目,等等。
第三,告诉你每种类型的题目怎么去回答,比如现象分析类的题目,会告诉你要从题目中现象的问题、原因、影响、对策等层面去解答;而组织管理类的题目,就要从准备工作开始说,然后依次按照事前事中事后的逻辑关系去回答。
第四,告诉你怎么去准备素材,例如现象类的题目需要用到哪些知识点,需要储备哪些背景知识,演讲类的题目该怎么开头怎么结尾,等等。
第五,给各考生提供一个可以模拟练习的场地和陪练,减少紧张的情绪。

这就是培训机构能够教你的知识,除了最后一项,其他的都是标准化生产的产物,他们研究出一套标准的话术,可以应对整整一类题目,并且培训讲师的时候也如此,你理解的金牌讲师其实也是他们的标准化培训的产物,他们讲每一堂课都是按照剧本来讲,但是他们的剧本会让考生觉得“受益匪浅”。
最后,考生都变成了千篇一律的“机器人”,表现一致,答题一致,给考官留下的印象一致,得分……也比较一致,曾经一位做过主考官的领导说,他们在培训的时候,对于那种一开口就能听出是培训班流水线出来的考生,会直接pass掉,国家各部门招录的是有思想的服务者,不是千篇一律的培训班产物,更有甚于,有些考试开门走进来的步伐就能看出来是哪个培训机构出来的,像这样的考生,即便特别优秀,也不会在考场中获得最高分。

上次讨论过,为什么会这样?这是机构为了能够顺利拓展采取的标准化生产措施,在利益面前,他们不会考虑考生和考生的差异,然后,培训班也会知道这种模式化的考生在考场上已经没有优势,于是打出了“去模式化”的噱头,但是真的能够做到去模式化吗?
我们明天继续讨论。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ummeng.net/7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