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丨YSL
“中概股”是“中国概念股”的简称,通常指在境外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国内地公司。境外证券交易所除了纽交所和纳斯达克,也包括港交所、伦敦证券交易所、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东京证券交易所等。A股从不缺乏题材,像中概股这种拥有高辨识度名称的,更是因为其长期受到投资者的关注与追捧。
01
发展脉络
2003年4月,随着巴菲特在中国香港大笔买入中国石油,国际资本市场投资领域的“中国旋风”刮起,中概股年代就此开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11月,中资企业赴境外上市数量超过500家,涉及各行各业。
早期的中概股主要是境外投资者的狂欢,2005年,在美上市的百度就曾创下884%的投资回报率。据统计,到中概股上市高潮的2009年,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股价平均涨幅为130%,其中有5家公司的涨幅超过1000%。到2010年,中概股继续大放异彩,2010年上市的优酷土豆和当当网,在上市首日便分别大涨161%和87%;神舟矿业更是年度累计涨幅超过10倍。在金融危机后的美股熊市时段,中概股的优异表现成为基金经理们的重要投资亮点之一,也使很多美国中小投资者从中概股投资中获益颇丰。
前几年,境内投资者对中概股的热切关注更多是以奇虎360等中概股回归为契机。从2016年奇虎360确定私有化开始,360就成为一个概念板块,带领相关标的的股价一同增长。至2019年正式在上交所敲钟,在这3年时间里,360成功借壳,并换成了有标志性的股票代码,特别是A股整体估值偏高,加上投资者倾注的热情,360从纽交所退市时市值不足90亿美元,摇身一变到登陆A股的当天就超过了600亿美元。
这两年,随着投资格局的打开,不少境内投资者转而直接投资境外上市的中概股或购买相关基金。成也中概,败也中概,近期掩面面对中概股暴跌的,除了仓皇失措的股民,还加入了刚刚搭上资本东风的新任基民。
02
缘何“赶海”
2013年,《中国合伙人》上映,引发了国内对“青春梦想”的集体回忆与思考。剧中3名合伙人有这样一段经典对话:
“只有我们站在纽交所挥槌的那一刻,他们(西方国家)才能真正看到你、认可你、尊重你。”
“吃完饭,我们就去攻陷美国。”
正如电影所表达的,在美国资本市场敲钟上市,似乎代表了一代中国创业者的光荣与梦想。

张立洲 乔加伟 著 中信出版社 出版
《战略与套利——海外中概股回归与上市之路》一书对境内企业选择境外上市的原因进行了详细解读。该书作者张立洲和乔加伟认为,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十几年间,一大批中国创业、创新型企业远赴境外证券市场上市,并非偶然现象。这与当时境内资本市场监管政策、产业政策,以及投融资政策等宏观政策环境密切相关。
一方面,IPO对企业盈利要求、股权要求的限制加之漫长等待,使得一大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企业无法实现境内上市。就IPO来看,一些境外国家和地区的资本市场准入门槛透明,市场化运行机制也更加突出。以美国为例,在注册制下,符合证券交易所要求就可以挂牌上市,而且不设盈利门槛要求,只要公司的商业模式和业务增长预期明确,投资者认同,即使是亏损的公司,也能在纳斯达克上市。如优酷土豆、京东等,都是还处于亏损期便在美国上市的。这样的上市标准与机制也吸引了其他国家的互联网企业寻求在美上市。
另一方面,在IPO之外的融资渠道上,境内早期金融服务是以贷款为主的单一金融服务业务模式,风险投资类机构也不成气候。一些发展初期的企业不符合传统商业银行的贷款准入条件,拿不到银行贷款。而来自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的融资款也都以境外公司为主,如日本软银、美国红杉资本等。
03
潮起又潮落
美股看似门槛较低的IPO审批制度,也为中概股的退潮埋下了伏笔。
第一,是我们都熟知的“粉饰”报表。这是急功近利的公司长期存在的顽疾,在境内也屡见不鲜,但境内财务造假成本低,一些走出国门的中概公司选择有意或无意地忽视这点,依然“包装上市”,因此难逃境外资本力量善意或恶意地做空。之所以说有意或无意,是因为我们很难想象在安然公司倒下后,还是有一批批公司选择财务舞弊。之所以说善意或恶意,是因为最初有一些公司的确财务有假,而后来就发展为接下来要说的中国资本故事整体“折价”。
第二,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国际经济金融舆论场上出现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质疑。一些著名投资机构和投机家,诸如“金融大鳄”索罗斯、“末日博士”鲁比尼开始唱衰中国经济。尽管这些言论至今已经过去了十年,中国经济依然坚挺,但在这样的背景下,首当其冲的就是国际市场上的中概股。昔日被追捧的成长股变为众矢之的,浑水、香橼等机构借助部分中概股的漏洞肆意做空所谓“问题企业”,并引发中概股的恐慌性普跌,一些公司被“错杀”,一些公司则不知如何回应做空报告,没有利用好法律和舆论的武器。
第三,普跌后,许多中概股的盘子更小,导致交易量不够、流通性不足,逐渐在美股市场边缘化。市值不足100亿美元的中概股,很难得到主流投资机构的青睐。而交投清淡的状态,使得这些公司的再融资成为既不可能,也不可行的困局。
04
回归潮涌
自南都电源于新加坡交易所退市,2010年回归A股后,中概股回归暗潮涌动。暴风科技利用IPO回归,巨人网络借壳世纪游轮回归,药明康德选择分拆回归,而学大教育等公司选择被A股上市公司并购而曲线回归。关于这些公司回归的详细过程,包括回归动因、如何选择回归方式、如何处置资产以及相关的市场差异、估值风险、法律风险等,都可以在《战略与套利——海外中概股回归与上市之路》中找到,这本书虽然于2017年出版,但对于中概股潮起潮落及回归的解析毫不过时。因为,在随后几年,为了防止对经济的一些负面影响,A股市场对中概股回归的监管政策收紧。
但是,自中美贸易摩擦以来,受近期美国《外国公司问责法》等因素的影响,“中概股回归”再度成为资本市场的热门话题。可以看到,从2017年至今,在新三板分层、注册制全面推进、北交所为“专精特新”服务等持续的政策暖风下,回归境内资本市场或许再次成为上选。
前天在热搜上,看到搜狐创始人张朝阳发朋友圈说:
搜狐公司没有要退市,所有中概股都将在这个名单里面,这是中美之间的事情,几年之内还不知道结果。一些自媒体作者知其一不知其二,洋洋洒洒写文章唱衰搜狐,还有对我直播物理课进行讥讽,实在没有必要。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ummeng.net/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