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长安是现在的哪里(唐朝时的长安是哪里)

发改委近日发文批准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成了全国批准的第五个“都市圈”。在此之前已经批准了南京、复州、成都和长株潭都市圈。

我们惊叹西安都市圈原来在1300多年前唐朝就已经被划定, 其范围也是惊人地相似。只不过在唐朝不叫“西安都市圈”,而是叫“京畿道”以及“京兆府”。

“京畿道”就是“大长安”都市圈

京畿道 -也就是“大长安”区域包括京兆府(雍州,今西安周边)、华州(华阴郡,今渭南周边)、同州冯翊郡, 今陕西大荔周边)、商州(上洛郡、为陕南商洛地区)、岐州(凤翔府,今陕西宝鸡附近)和邠州(新平郡,今陕西彬县、长武附近)。

由此可以看出,今天的“西安都市圈”和唐朝的“京畿道”几乎完全重叠。一大帮人研究了好几年,终于出了一个区域方案,结果发现,早在1300年前就划好了。

唐代长安是现在的哪里(唐朝时的长安是哪里)

唐京畿道和京兆府

唐长安-“京兆府”,就是今天的喊了20年西咸一体化的西安和咸阳

“西咸一体化”已经喊了20年,为了“阻止”其真正一体化,前些年又搞了一个“西咸新区”。而西咸自古就是同一块地方,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西咸”就叫“京兆府”也就是唐朝的首都“长安”的概念。唐人早就规划好了,可惜被我们后人在省市博弈中,故意地拆分成了西安和咸阳

请看唐朝京兆府的各县组成:

关于京兆府辖区,《新、旧唐书》和现代学者考证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均有微小区别。《旧唐书》说京兆府包含22个县;《新唐书》说“领县二十” ;现代学者说有23个县。实际上行政区的微小调整和拆分的事,时有发生,也不足为怪。但是京兆府大致区域却从来都没有变,即使后来的北宋京兆府,元奉天路以及明清的西安府。

我们以《新唐书》版本为例:

《新唐书. 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里事这样说的“京兆府京兆郡,本雍州,开元元年为府…… 天宝元年领户三十六万二千九百二十一,口百九十六万一百八十八。领县二十:有府百三十一 ……

万年,赤。…… (以朱雀大街为界,管理唐长安城的东半,今西安)

长安,赤。…… (以朱雀大街为界,管理唐长安城的西半,今西安)

咸陽,畿。…… (今咸阳市东)

兴平,畿。…… (今兴平)

云陽,赤。…… (今泾阳云阳镇)

泾陽,畿。…… (今泾阳

三原,次赤。…… (今三原)

渭南,畿。…… (今华阴

昭应,次赤。…… (今临潼区

高陵,畿。…… (今高陵区

同官,畿。…… (今铜川

富平,次赤…… (今富平)

蓝田,畿。…… (今蓝田)

鄠,畿。…… (今鄠邑区

奉天,次赤。…… (今乾县,)含盩厔(今周至)

好畤,畿。…… (今乾县东)

武功,畿。…… (今武功)

贞观元年……

盩厔、武功隶雍州…… (盩厔-今周至)

醴泉,次赤。…… (今礼泉

华原,畿。…… (今铜川耀州区)、

美原。畿。……” (于富平、华原两县境域各划一部 – 富平县薛镇乡土木坊。)

《通典.职官十五》里又说:"大唐县有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之差。"自注:"京都所治为赤县,京之旁邑为畿县,其余则以户口多少、资地美恶为差。"

也就是说同样是县,但县的级别不同。分类是按照县里的人口户数、土壤的丰沃程度、物产是否丰富而定。京城周围的县的级别最高,这里的县令级别也越高。京兆府内: “赤”级别的县有万年、长安和云阳; “次赤”级别的县有 三原、昭应、奉天、醴泉;其余京兆府各县的级别为“畿”。

《太平寰宇记.关西道》又说:“京兆府共分为487个乡和120个坊,其中长安、万年二县占104个乡和长安城内全部108坊。”

由此,我们看出,“京兆府”和西安和咸阳所管辖区县高度重合, 如今的西安和咸阳都是半个京兆府。

另外,京兆府廨署位于长安城108坊中,朱雀大街西长安县所辖的光德坊东南;长安县廨位于街西, 西市之北的长寿坊;而万年县廨则位于街东,东市之西德宣阳坊。

《旧唐书. 卷三十八 . 志第十八 地理一》中说:“ 京师,秦之咸阳,汉之長安也。” 唐长安就是秦的咸阳和汉代长安,长安和咸阳并不是现在人为割裂成了西安和咸阳两个城市。

今天的 “西咸一体化“,几十年过去了,成了“洗不清的难言之隐”。但这本身就不是个问题, 在1300多年前就解决了。将咸阳从西安析分出去,很容易让人想到,这并不是为了协调发展经济,而是省市博弈的结果。是为了上一级政府容易拿捏和控制,而故意斩断“省内巨人”的臂膀。

内容节选自笔者的《长安108坊》

附录:唐朝十五道

唐朝“一国两制”,在汉族传统农耕区域采用 了“道、州、县”三级制行政管理,而在游牧民族的区域则采取羁縻府州制度,建立都护府都督府等行政机构。这样的行政制度造就了一个庞大的集权帝国。

唐太宗贞观年间的十个道大致范围为:

关内道:大致相当于今陕西中、北部,甘肃陇东以及内蒙古河套等地。

河南道:大致相当于今河南、山东二省黄河以南与河南、江苏、安徽三省淮河以北的地区。

河东道:大致相当于今山西全省与河北西北部内外长城之间的地区。

河北道:大致相当于今河北长城以南.河南及山东二省的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

山南道:大致相当于今四川东部,陕西、甘肃南部,河南西南部、湖北西部的地区。

陇右道:大致相当于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东及新疆东部的地区。

淮南道:大致相当于今安徽、江苏、河南三省淮水以南、以及湖北东部长江以北的地区。

江南道:大致相当于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四省,江苏、安徽的长江以南、湖北、四川江南的一部分

及贵州东北部的地区。

剑南道:大致相当于今四川中部和云南北端。

岭南道:大致相当于今广东、广西二省和越南东北部的地区。

唐玄宗开元年间,又从关内道中拆分出京畿道;江南道拆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增加黔中道;山南道拆分为山南东道和山南西道;河南道中拆分出都畿道。拆分和增加的几个道大致范围为:

江南东道:今浙江、福建二省及江苏长江以南地区。

江南西道:今江西、湖南二省,安徽南部,湖北东部长江以南地区。

黔中道:今贵州全部及其与四川、湖南、广西接壤之地,湖北西南端。

山南东道:将原山南道以四川与陕西两省东境作为分界线划分,以东为山南东道。

山南西道:将原山南道以四川与陕西两省东境作为分界线划分,以西为山南西道。

京畿道:分关内道长安附近诸州增设京畿道。

都畿道:河南道洛阳附近诸州增设都畿道。

这15道都是传统汉族的核心区,采取中央集权的 “道、州、县”三级制,而西域以及突厥回纥人地盘等地区另设立都护府,采取另外一套管理体系。例如安西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安南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等。

各道治所如下:

· 京城长安(今西安): 京畿道治所

· 京城长安(今西安): 关内道治所

· 汴州浚仪县(今河南开封): 河南道治所。唐亡后,经过五代十国,这里成为北宋的首都。即

将辉煌但今天重新归于寂莫。

· 蒲州河东县(今山西永济): 河东道治所

· 魏州贵乡县(今河北大名): 河北道治所

· 襄州襄阳县(今湖北襄阳): 山南东道治所

· 梁州南郑县(今汉中南郑): 山南西道治所

· 鄯州湟水县(今青海乐都): 陇右道治所

· 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 淮南道治

· 苏州吴县(今苏州吴中): 江南东道治所苏州

· 洪州豫章县(今江西南昌): 江南西道治所

· 黔州彭水县(今重庆彭水): 黔中道治所

· 益州蜀县(今四川成都): 剑南道治所

· 广州南海县(今广东佛山): 岭南道治所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ummeng.net/3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