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成本和费用是越低越好吗?
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收入不是越大越好,而是需要质量好,增长超越行业平均水平,且结构合理。今天,我们继续看成本。
一家公司想要增加利润,除了提高收入,剩下的方法就是降低成本和费用了。
但成本和费用真的越低越好吗?我们继续看烤鸭店的案例。
话说烤鸭店请来了位经理,说支出太多了,要管控成本与费用。于是,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
1.为了省钱,降低了烤鸭师傅的工资;
2.烤鸭用冷冻的鸭,而不是新鲜的了,夏天的时候不开空调,每天也不包员工伙食了。
你觉得他的做法对吗?
A.对,虽然有点苛刻,但为了利润,这么做情有可原
B.不对,会影响烤鸭店的品牌和员工的积极性,长远来看得不偿失
正确答案是B选项。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逐条来看。
师傅的工资、鸭苗这都是烤鸭店的成本。烤鸭店经理为了降低成本,不仅把师傅工资降了,还用了更便宜的冷冻鸭。如果你是烤鸭店师傅,你肯定会想:新来的经理怎么回事,我什么错误都没有犯,居然降工资,老子不伺候了,鸭子随便烤烤拉倒。这样子,烤出来的鸭子,显然不会好吃。更雪上加霜的是,鸭子本身还不新鲜了。如果你是烤鸭店的老顾客,吃着变味的烤鸭,怕不是要和朋友吐槽这家店的烤鸭越来越难吃了。长此以往,烤鸭店的口碑必然会受损。
因此,一家公司的营业成本,是不能过度节省的,否则很可能会影响公司的产品质量与口碑。消费者也不傻,很可能以后就不买这家公司的产品了。除此之外,夏天的空调费、员工伙食费,则是烤鸭店的营业费用。烤鸭店的员工虽然工作辛苦,但每天有免费的工作餐,有空调吹,生活也还滋润。但突然有一天,烤鸭店的经理说要提高利润,取消了工作餐,关了空调。如果你是员工,你会怎么想呢?肯定会觉得经理有毛病,工作也没什么干劲了,烤鸭店的服务质量必然也会下降。因此,经营过程中付出的营业费用,同样是不能过度节省的。
总的来说,一家公司的营业成本和费用并不是越低越好,一旦低过头,很可能意味着在生产过程中偷工减料,又或者是侵害了员工的利益,都会给企业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成本和费用的合理控制,必须建立在保障产品质量和员工利益的基础上。
那怎样才算合理呢?
第二节 什么样的成本才是我们想要的?
上一节,我们知道公司的营业成本要合理,过度压缩成本会影响产品质量和员工积极性,进而影响公司长期发展。既然成本并不是越低越好,那什么样的成本才算是合理的呢?
这里问你一个问题,现在有四家公司,你觉哪个公司的成本变化更合理。
A.公司A:成本增加、收入减少
B.公司B:成本减少、收入减少
C.公司C:成本增加、收入增加
D.公司D:成本减少、收入增加
正确答案是BC。
成本减少了,并不意味着好,成本增加了,也并不意味着一定糟糕。判断成本是否合理不能单看成本的变化,而是要结合收入的变化情况,就比如烤鸭店,去年的营业成本是50万,营业收入=100万。
到了今年成本变成了100万。那就说明要么是销售量增加了,要么是单个鸭子的成本上涨了。(成本=单个鸭子的成本*数量)销售量增加了,那么营业收入也应当成比例增加到200万,而如果是鸭子成本上涨了,那就应该提高烤鸭的售价,营业收入也应当增加。
无论如何,一家公司的营业成本和收入同步增减才是合理的。
比如,烤鸭店的营业成本涨了20%,如果营业收入也涨20%左右,那属于合理;如果营业收入涨了20%以上,到了30%、40%,那就不仅合理,甚至可以说烤鸭店做得很不错,赚钱的能力更强了。
但如果营业收入涨了不到20%,只有10%、甚至是负增长,那就很有问题了,成本的增长并没有带来预想中的收入增长。
那在实操中,有没有什么更快更好的判断方法呢?
营业成本率=营业成本/营业收入
假如营业成本率保持稳定,属于正常现象。
如果在稳定的基础上能够小幅地减少,那么就说明在有效地控制成本;
如果大幅增长、减少都说明成本和收入不同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问题,需要深入寻找原因。
以伊利股份为例,计算出它在过去S年的营业成本率。

从图中可以发现,伊利股份过去5年营业成本率比较稳定。确认营业成本率合理后,我们还得看下,公司的营业成本率在同行中是否具有优势。我们找出伊利股份的同行,光明乳业和三元股份。

从图中可以发现,过去5年中,伊利股份的营业成本率整体低于同行,在成本上具有优势。但如果营业成本率大幅增加或者减少,就得去财报中寻找答案,看看导致变化的因素是长期问题还是短期问题,如果是长期问题导致的成本率上涨,那就需要重新考虑是否要投资。
这里以营业成本率突然增大的东阿阿胶为例。

东阿阿胶过去几年营业成本率一直处在35%左右,但2019年突然到了50%以上。造成营业成本率大幅增加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可以在财报中搜索“营业成本”,或者在“经营情况分析和讨论”这个部分找一下。
经过一番寻找,可以在“经营情况分析和讨论”这里找到答案。

原因大致有三个。
首先,毛驴养殖业发展慢,导致毛驴存栏量逐年下降。简单来说就是,养毛驴的人不多,而买毛驴的人越来越多,市场上的毛驴越来越少,大家都知道物以稀为贵,所以毛驴的价格就会越来越高。而东阿阿胶的原材料就是驴皮,那么生产阿胶的成本就会不断上升,营业成本自然也会随之上升。接着,是公司在主动清理渠道库存,也就是把经销商手里积压的阿胶卖掉。这就导致经销商减少购买阿胶,公司收入也一并减少财报显示,东阿阿胶2019年的营业收入同比减少59.68%,阿胶的库存量较往年大幅增加,说明阿胶没有卖出去,积压在库存里。

最后一个原因是阿胶行业的竞年越来越激烈了。为了和对手竞争,东阿阿胶做了什么呢?是不是采取了降价促销的手段?在年报找到阿胶2018和2019年的营业收入以及销售量。

经过计算(单价=销售额/销售量),阿胶的价格从385.74元每斤降到了183.7元每斤,降价超过50%。

可见,为了和同行竞争,东阿阿胶被迫降价了。总结一下,东阿阿胶现在的情况:成本方面,东阿阿胶因为驴皮价格上升导致成本上升;销量方面,库存在上升,产品卖不出去;收入方面,受到对手激烈竞争导致收入下降。三方面的情况都是不容乐观的。那这些都是小问题吗?其实不是的。
首先,驴皮的价格难以在短期内改变。驴皮价格想要下降,就需要让更多的人来养殖毛驴。这里给大家普及个小知识,驴的繁殖周期长,一头驴从怀孕,生下小驴,长大,到繁殖下一代,大约需要3年。而猪羊这类就短很多,大约1年,驴皮价格想要下降,就需要让更多的人来养殖毛驴。这里给大家普及个小知识,驴的繁殖周期较长,一头驴从怀孕,生下小驴,长大,到繁殖下一代,大约需要3年。而猪羊这类就短很多,大约1年左右就可以了。因此,养驴的成本就比较高,大部分人不愿意养驴,未来的驴皮价格也很难降下来。再者,行业内竞争激烈的状况往往不可能在短短几年内解决。
以空调行业为例,就有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空调器作为高能耗产品被国家产业政策列为限制发展、限制消费的产品,发展十分缓慢;空调生产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空调销售由国有商业系统垄断。
第二阶段:80年代末-1996年,进入黄金时期,国家产业政策由限制发展消费转为市场放开;空调市场由计划经济为主导转为以市场经济为主导;专业经销商逐步成长为销售渠道的主力军。
第三阶段:1997年-2002年,进入完全的市场竞争时代,空调厂家与产能急剧膨胀,国内市场供过于求产品利润率的逐年走低,买方市场特点日益凸显。
第四阶段:2003年-2006年,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品牌集中度迅速提高、品牌数量急剧减少,规模、质量、技术和市场占有率成为空调厂商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显然,空调行业进入激烈竞争的时间大概在1997年,可直到2006年才出现了格力电器、美的集团这样的佼佼者。由此可见,东阿阿胶想要摆脱激烈竞争的状态,让价格恢复也很难。总的来说,东阿阿胶收入和成本的变化是因为毛驴涨价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些因素在末来几年将长期存在,持续影响末来几年东阿阿胶的经营状况。
所以,只有营业成本率保持稳定或者小幅减少的情况下,我们才能说公司的营业成本是合理的。大幅增长、或者忽上忽下的情况都是不合理的。

当出现不合理的情况,我们就需要去财报中找答案,看导致变化的是长期问题还是短期问题,如果是长期问题,公司的经营情况在未来一段时间将很难恢复。
说完了成本,下一节我们来讲讲什么样的费用是合理的。
第三节 什么样的费用才是我们想要的?
上一节我们知道了合理的营业成本和收入需要同步增长,实操中可以通过营业成本率这个指标来查看。
那么,又该如何衡量费用是否合理呢?
这里问大家一个问题,现在有四家公司,你觉得哪个公司的费用变化比较合理?
A.公司A:费用增加、收入减少
B.公司B:费用减少、收入减少
C.公司C:费用增加、收入增加
D.公司D:费用减少、收入增加
正确答案是BC。
公司的费用其实和成本一样,应该是随着营业收入同步增减的。
就像烤鸭店想卖更多烤鸭,就得开分店,请更多的店员,多花钱宣传自己、研发新口味的烤鸭,这些都会让费用增长。
那如何衡量费用是否和收入同步增长呢?
可以采用费用率这个指标:
费用率=(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财务费用)/营业收入。
假如费用率保持稳定,就是同步的,反之,就不同步。
如果在稳定的基础上,费用率小幅下降,说明公司在有效地控制成本。
我们看伊利股份过去S年的费用率折线图。

从图中可以发现,伊利股份过去5年的费用率都比较稳定,因此是合理的。确认费用合理后,我们还得看下,公司的费用在同行中是否有优势。
找到伊利股份的同行,光明乳业和三元股份,并对比过去5年的费用率。

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过去5年伊利股份的费用率低于三元股份,但从2017年开始高于光明乳业,此既没有优势也没有劣势。但如果不是像伊利股份这样费用率保持稳定,而是出现费用率大幅增加或者减少,就得去财报中寻找答案,看下是短期问题还是长期问题。
这里我们以A股中的眼药水专业户
莎普爱思为例,它的费用率在2018年出现了大幅增长,这显然存在问题。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费用率大幅增长呢?
根据公式可知,要么问题出在了费用上,要么出在了营业收入上。这里我们先来看莎普爱思的费用情况,打开利润表,找到四大费用,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它的总费用从2017年的4.94亿,下降到2018年的3.86,降幅为22%。

然后,我们来看营业收入,从2017年的9.39亿,下降到2018年的6.07亿,营业收入下降了35%。
在费用和营业收入双双下滑的前提下,营业费用率之所以会大幅提升,主要是由于营业收入下滑的幅度远大于费用下滑的幅度。过去花100元的费用,能赚到1000元,费用率为10%;现在花50元的费用,只能赚到250元,费用率为20%,这就是莎普爱思费用率大幅增长的原因莎普爱思的营业收入和费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下滑呢?未来是否会长期处于这一状态?
这里我们先来看它营业收入下滑的原因,在财报中搜索“营业收入”,即可找到对应说明。

总结一下,就是公司 受到媒体的负面报导,导致品牌形象受损,消费者们减少了对产品的购买。通过网络查询相关资料可知,在2018年前,莎普爱思一直在宣传自家产品对治疗白内障的功效。然而到2017年末,“丁香医生”公众号发布《一年狂卖7.5亿的洗脑神药,请放过中国老人》的文章质疑莎普爱思可能根本不能治疗或者延缓白内障,是在夸大疗效!由此引发的舆论风波,导致消费者对莎普爱思的信任度大幅降低。公司还接到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整改通知,最终导致营业收入大幅减少。

看完了营业收入变化的原因,再来看费用部分的变化。根据财报数据显示,公司管理、研发和财务费用的变动都比较小,销售费用变化最大。

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财报中搜索“销售费用”,可以找到销售费用变化的原因。

一方面,因为公司转变宣传策略,广告宣传费用减少2.06亿。简单来说就是,公司不打算用广告的方式来宣传自己了,于是大幅减少广告投入。
另一方面,公司受“两票制”政策的影响,市场推广费大幅增加。简单来说就是,公司受政策影响,被迫承担了更多的市场推广费。综合两方面的影响来看,广告费用的減少远大于市场推广费的增加,费用整体上是出现了大幅下降、那么营业收入和费用的变化是长期影响还是短期影响呢?两者都是长期影响。
首先,营业收入想要恢复很困难。通过这次舆论风波,莎普爱思的品牌已经受损,不仅受到欺骗的消费者不会再购买莎普爱思的产品,听说过相关新闻的人也会自动远离莎普爱思的产品。这就像是你一直去的餐厅,被爆出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你不会再去,周国听说过这件事的人也不会去。因此,莎普爱思的收入想要恢复可能会需要较长时间。其次,费用方面,管理、研发、财务费用都没有出现重大变化,主要是销售费用出现了大幅下滑。这是因为莎普爱思改变了品牌宣传策略,它属于公司经营层面的战略转变,不太可能朝令夕改,所以末来的一段时间莎普爱思很可能会继续探索这种新的宣传模式。
所以总的来看,莎普爱思的收入以及费用的下滑都属于长期影响,未来可能会持续当前的状态,持续影响莎普爱思的经营状况。
到这里今天的内容就结束了,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
重点:
成本和费用不是越低越好,而是需要合理。我们可以通过营业成本率和营业费用率这两个指标,看过去5年营业成本率和费用率的稳定性。
只要营业成本率、费用率长期保持稳定,那就说明企业经营正常,当前的成本和费用是合理的。最理想的状态是随着营业收入的增长,成本率、费用率不仅保持稳定,并且逐渐小幅下降,这说明企业在行业里的地位越来越强。
而当我们遇到营业成本或费用出现大幅的波动时,要去财报中找答案,判断它究竟是长期因素导致的还是短期因素导致的。
假如是短期因素,那么未来成本和费用自然会恢复,但如果是长期因素,就得分析下会对公司经营产生多大的影响,重新判断未来是否还值得投资。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ummeng.net/3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