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上了发条的闹钟,到了设定的时间,影响人类的大事件就会发生。时间是有奥秘的,历史确实是有转折点的。所以我忽然来了兴趣,想回顾一下16世纪世界历史上发生的大事,来证实一下我的观点。这样的转折点大约500年一次。公元前6世纪所谓轴心时代也是这样一个点,苏格拉底、佛陀、老子、孔子都集中的出现在那个时代。公元一世纪、公元6世纪、公元后第一个禧年前后都是这样的转折点。而翻开16世纪的名人录,发现这个转折点毫不逊色。
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16世纪有多神奇!
1517年麦哲伦环球航行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阶段,也就是1500年左右的世界史走向一个新的地理大发现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的标志就是人类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而对自身生活的地球有了新的认识。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1497年达伽马打通欧洲去印度的航线,而“地球是圆的”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后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伴随着航海革命,人类的地理观和世界观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天文学也进入一个新阶段,人类的宇宙观也开始发生变化。哥白尼于1543年出版《天体运行论》,提出日心说,布鲁诺为捍卫日心说于1600年被烧死。你看,到了这个时间点,忽然间人类的视野被打开,地球本身的形状和它在太阳系中运转的真理就被人类知晓了。真理是什么,真理就是真正的样子,就是事实。科学不是真理,科学是认识真理的手段。科学发现的是局部真理,是有限的真理。

随着人类视野的扩大,尤其是地理大发现导致了殖民主义的热潮。国家之间争夺海上霸权此消彼长,大国衰落和崛起。先是航海大国葡萄牙和西班牙,他们的殖民者在亚洲、美洲抢占殖民地,葡萄牙人也获得了澳门的居住权。而新的世界大国在命运的推动下崛起。英国在伊丽莎白一世统治下逐渐成为欧洲海上强国;1598年,南特赦令打破天主教一统天下的局面,法国实现了中央集权。英国和法国正在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角色。

伊莉莎白一世
而宗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核心因素,代表了那些隐秘的知识和预言的力量,在尚未证实的背后有历史发展进程的玄机所在。1506年位于天主教中心的圣彼得大教堂开始重建,这是宗教界的一件大事。而同时基督新教开始从天主教中分离,加尔文和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的两个代表性人物。有趣的是从1517年开始,马丁路德在签名时将Luder 改为Luther。这个名字来源于希腊词,意为“被解放的人”和“自由人”。这个名字的更改实实在在的透露了这个时代的玄机,就是人类各个层面的新的解放。在这一年的十月三十一日,路德宣布反对赎罪券,写了九十五条论纲。1536年加尔文在巴塞尔出版《基督教要义》,基督新教走上历史舞台。基督新教在天主教的残酷迫害当中依然能够异军突起,引领了英国和法国世俗力量的崛起,以及引导了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也为美国建国奠定了根本性的历史铺垫。

马丁路德
随着地理、天文、宗教、国家的革命性变化,艺术史也迎来了文艺复兴。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是16世纪文艺复兴三杰,建筑和雕塑是引导性的艺术形式。
1511年,拉斐尔完成绘画《雅典学院》。
1542年,米开朗基罗完成壁画《末日审判》。
16世纪西方文学上还出了莎士比亚、拉伯雷、塞万提斯等大师级人物。

米开朗基罗
关于16世纪的欧洲史,如果细细写来,有太多的内容可以写,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我们再简单看一下中国。
中国的16世纪也是一个改革开放的年代。文学上有吴承恩、汤显祖、前后七子等人文主义作家;画家有文征明为代表的人文主义画家;哲学上有王阳明成为心学集大成者,以及出了李贽、何心隐等哲学家;当时各种讲学堂盛行,医学上出了李时珍,军事上有戚继光的军事改革,政治上有张居正的改革。
16世纪在中国也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21世纪也是。公元第二个禧年前后,我们看到快速变革的力量。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把人和人的距离拉近,距离不是问题了,人无论在哪里,只要有网络,就可以面对面的交流。从声音到视频到虚拟现实,通讯革命全面进行。工业4.0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基于网络的供给侧的全面创新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全面创新以及空间技术的全面突破使新时代的特点更加凸显。生物基因技术也大踏步的突破,婚姻和性的观念也在变革中。明显的变化是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对太阳系和宇宙的认识进入一个革命性的新阶段,人类突破距离的桎梏,视野更加辽阔。
历史将会证明,变化还在进行中。当代人看当代史是看不清楚的,当代人只能记录当代史,不能书写当代史。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ummeng.net/2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