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舟竞渡》(见图), 洪丕森, 2000年,混合媒体画, 135 x 105 公分。
文/洪丕森
这幅作品是我在LaTrobe 大学研修艺术硕士(Master of Arts – Fine Arts)的一个研究项目(research project)(注1)- “Chinese dragon culture in Australian painting”(中国龙文化在澳大利亚)。
此研究项目有两个目的。一是将中国龙文化,艺术与元素融入澳洲绘画,使之成为澳洲多元文化美术的活跃成分之一;二是在绘画的表现形式与表现手法上作创新探索,以丰富澳洲的绘画宝库。
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也是澳洲人认识中国,中国文化与艺术的最重要途径之一。我以“龙舞”(dragon dancing),“龙书”(dragon calligraphying)与“龙舟”(dragon boating)作为三个要点,以三联画的形式呈现。龙舞的灵感来自在悉尼歌剧院所看到的龙舞;龙书的灵感来自自己数十年来对书法的研究;龙舟的灵感来自墨尔本雅拉河上的龙舟赛。
在主题确定后,我首先在艺术形式上作探索,在澳洲绘画的主要形式油画的基础上,揉进多媒体,如丙烯(acrylic)与油画棒(oil pastel),使之成为一幅多媒体绘画。
在横幅,竖幅与方幅的考量中,最早是采用常规的横幅,但在构图的脑力激荡,无数的草稿中发现横幅可以表现稳定,但不易表现动感。而龙舟与龙舞龙书一样,我想追求的是动感,激动人心与竞标中的力与美的呈现,所以最后选了竖幅。
构图最早用的是常规的平视,但在各艺术要素的布局中发现平视还是太稳定;最后改成俯视,较易展现居高临下,一冲而下的气势。
在绘画中,本来采用的是常规的写实手法,较易展现真实性与细节的细腻;但是,不久我发现细节太真实,如人与人之间,龙舟与河流,既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把读画变成了一个一个细节的审视,而忽略了全画的整体性,不利于中国画审美中精气神与气势的冲击。最终,我故意模糊了具体人物包括脸,手,表情,动作,服装,民族,船,桨,装备,三条竞舟之间与河流,具体时间地点等等的真实性;将整幅作品从写实主义改成表现主义,间以未来主义(futurism)的若干因素;强调全画的动感与情绪,情感表现,从整幅画面的张力,给受众以视觉冲击。
具体作画,全画画了三层,第一层油画棒,上面复以第二层丙烯,最后以油画或覆盖,或透明,或透明与覆盖混用,将精确展现细节的细腻小笔触改成大刀阔斧的长线条大笔触,或重或轻,或慢或快,总之以率性表现为主。
这幅画与全部的三联画,在创新探索中走出了新路,在展览中打动了受众的心弦,博得了他们的共鸣与赞赏。
注:我硕士研究题与论文是《The Red Rider – An Experience of Bridging Chinese and Australian Painting》;最后,德国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 (LAP)在出版时改成了《Bridging Chinese and Australian Painting》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ummeng.net/2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