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于网络
传统意义上的“割韭菜”是出现在金融市场上的,
现在“割韭菜”的含义变得非常的广泛,
它包含了不同领域,不同形式的受骗经历。
我为什么想写这篇文章呢?
是源于看到一起关于“研究生跟骗子通话3小时被骗74万”的新闻。
有网友评论:
被骗的是研究生,难道骗子是博士吗?
这多少带有一点看热闹的嘲讽成分。
01

图片来源于微博@荔枝新闻
要说骗子是怎么找上行骗对象的?
肯定不可能对专人进行私人定制。
电信诈骗一般是针对不特定的群体,
使用非接触的方式,虚构事实,
让人信以为真。
在大众的印象中,
都认为老年人更容易上当受骗,
但其实36-59岁的年轻人是电信诈骗的最大受害群体。
新型的诈骗方式大多都通过网络进行操作,
反而是自以为聪明,
不会受骗的年轻人会成为被骗对象。
02

图片来源于b站@柴桑在摸鱼
我曾经在B站上看到一个up主柴桑,
讲述了她被电信诈骗的故事。
她在淘宝上开网店卖自己的画和手作,
有一天,一个顾客通过淘宝店铺给她发了张交易失败的截图,
起先她并没有在意,
后来又有一个顾客出现同样的状况,
她找到图片上的客服进行咨询。
客服给到的说法是移交QQ客服专员,
进行淘宝店铺防套现升级。
对方给她打了QQ电话,
在进行了一系列看似很专业的指导之后,
最终要求她利用支付宝上的网商贷借款8万,
转账给官方网站做认证后退还。
03

图片来源于b站@柴桑在摸鱼
对方提供了看上去特别像阿里巴巴的转账网址,
其间她还在用国家反诈骗app搜索过对方的QQ号和贷款网址,
也质疑过对方的目的,
最终还是没摆脱被骗的事实。
好在当对方说转账失败需要再转8万元时,
她发现了不对劲,
没有再遭受更多的损失。
虽然事后她想起来也是捶胸顿足,
恨自己当时被蒙蔽的双眼,
但也是一次吃一堑长一智的经历。
04

图片来源于网络免费素材
通过其他被害人的自述,
我们对研究生因征信被骗的这件事,
或许也没那么意外。
随着时代的发展,
诈骗的手段也变得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
他们做了假的官方身份、假的官网,
切合不同的需求。
一期邀请警方做的反诈骗的特别节目就曾经报道过,
他们在缴获诈骗团伙的窝点中发现,
不仅骗子的话术一直在不断地翻新,
他们还有专门的心理指导专家,
办公桌上还摆了《说话的艺术》、《说话心理学》等书籍,
他们还会每天写日记给自己设定人设,
来力求真实。
05

图片来源于b站@非常话题栏目组
一些没被骗过的网友说别人傻,
说别人社会经历少,
但你又怎么能确定自己招架得住一个骗子背后庞大的团队操作呢?
如今网络诈骗的方式也是层出不穷,
有网上兼职淘宝刷单的,
有网恋遭遇杀猪盘的,
还有买网络课程被“割韭菜”的。
很多人打着幌子做出承诺,
但实际与承诺并不相符。
“割韭菜”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从前的“庞氏骗局”了,
它们还换上了新的包装,
让人出乎意料。
2021年就有新闻爆出,
有网友为解乡愁下载了广告推送的“全球高清街景app”并开通会员,
但实际与广告介绍的差异巨大;
还有人在万门大学的CEO童哲跑路后利用退费进行二次行骗。
06

图片来源于网络免费素材
最近这两年很流行“知识付费”这一说法,
我身边也有同事买了万门大学的终身会员。
对于很多进入社会后仍然想学习和成长的成年人来说,
都觉得花一万多块钱就可以终身学习万门课程,
感觉很值当。
很多人已经是待割的韭菜而不自知,
还相继为这些机构所贩卖的理念交了智商税。
墨菲定律说,
“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不要以为自己还没被骗就不可能被骗,
能被骗的往往是那些自我感觉良好,
陷入经验主义的人。
07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亲爱的读者们,
虽然现在警方可以根据反诈骗app进行提醒和追踪,
但这都不如我们自己提高警惕来得重要。
少女可以歌颂自己失去的爱情,
而守财奴永远无法歌颂自己失去的钱袋子。
不要等到被骗才追悔莫及。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ummeng.net/2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