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程序教学的模式,程序教学的两种模式?

教学模式的探索是课堂教学改革关注的重点问题。但是,由于教学观念更新缓慢、模式探索操之过急等原因,在教学模式大量涌现和广泛推广的同时,教学实践中的“模式化”现象突显,偏离了教学模式建构的初衷,也违背了教学规律和教育本质。

教学模式、模式化教学和教学模式化

模式,即“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模式应用于教学研究后便出现了教学模式。

随着教学模式探索的逐渐深入,对模式的效仿层出不穷,模式化教学和教学模式化现象日渐明显。从已有关于模式化教学和教学模式化的研究中得到启发:

模式化教学,是以教学模式为导向和目的,模仿和推广某种或某些教学模式,按照模式中业已形成的教学程序和操作步骤,利用几乎相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组织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

教学模式化,是在教学模式流于表层、模式化教学愈演愈烈的不良影响下,出现了对教学模式生搬硬套、缺乏变通等问题,从而带来的教学实践活动的格式化和刻板化倾向。

二者之间存在着本质区别,模式化教学是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教学模式进行程式化操作和机械化应用时呈现出来的一种僵化、偏执的教学实践样态,而教学模式化是盲目照搬套用教学模式、蔑视教育教学规律性而最终致使的一种不利的教学发展趋势。

简述程序教学的模式,程序教学的两种模式?

模式化教学和教学模式化反映的观念形态

模式化教学和教学模式化将教学模式奉为课堂教学必须遵照的“范本”,这实际上是陷入了对教学和教学模式认识的误区,二者在教学价值观、过程观和实践观上反映出同样的形态,是陈旧教学观念引发的必然结果。

简述程序教学的模式,程序教学的两种模式?

简述程序教学的模式,程序教学的两种模式?

简述程序教学的模式,程序教学的两种模式?

模式化教学和教学模式化会出现哪些问题

模式化的风靡“使得师生无所适从,干扰了学校教育的正常进行”,而这种缺乏逻辑辩证的“认识”,一定程度上给教学模式创新和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阻力。

NO.1 背离育人目标

教育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教学是实现立德树人总目标的重要手段。模式化教学和教学模式化却受实用主义支配,将“立德树人”抛之脑后,不顾教育教学过程中人的体验和长远发展,而只关注和追求外在教学成绩。长久如此,势必造成浅薄的实用主义教学目的观侵蚀学校教育,导致教学畸形发展,与育人初衷相背离。

由于教育教学的核心价值在于“育人”,课堂教学应该围绕人的需要展开,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和至高追求。但是随着模式化问题愈加严重,分数和成绩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性因素,选择和推广教学模式的依据是该模式是否有用、是否能带来实际教学成绩,课堂上呈现出明显的“以考促教”“分数崇拜”和“升学率至上”等倾向,教学以应对考试、提高分数为目的,并以量化的成绩指标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表现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甚至唯一标准,强调教育教学的短时性成效和实用性价值,造成课堂教学实践本末倒置。

NO.2 弱化主体个性模式

社会发展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态势,对个性化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逐渐旺盛,这就要求教育教学应更加重视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被模式化的教学过程却类似工厂流水线,学生是流水线上没有思想的产品,被动听从和接受固定模式的安排,既难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习惯生成独具特色的学习方法,也无法自己去思考、发挥、创造,就更谈不上发展个性了。

模式化教学和教学模式化是建立在“教育对象是无差别的”这一假设基础之上,忽略教学对象因生活环境、知识经验等不同而产生的个体差异,也不考虑所采用的统一化模式是否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这种教学以“求同”为目标,为了套用统一模式掩盖了学生的独特性和闪光点,甚者无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一味要求学生跟着模式设定的节奏和套路走,与“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严重不符,它会将教学活动引向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一成不变的教学操作使得本应具有不同特征的学生趋于一致,弱化了学生的个性和独特性,最终将导致学生发展的同质化。

NO.3 削弱教师创造性

教师是具有自主性的人,能够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但在模式化教学和教学模式化中,教师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不仅没有受到应有重视,反而被统一的教学模式压制,其实质表现为对教师创造性的削弱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阻碍。

应模式化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只须严格遵循‘最优模式’或‘操作程序’,而不必对‘模式’外的事态作判断,也无需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作过多的思考和选择”。长此以往,教师的教学自主权将被剥夺,逐渐画地为牢、自我封闭,很难展现出教学个性。

模式化不只是教学环节和教学流程的模式化,更是教师思维的模式化。固定的模式使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章可循,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新教师快速成长,但是长期禁锢在模式的框框中会使教师很容易形成思想惰性,观念固化。教师的教学热情消失殆尽,不能也不愿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在这种课堂中教师也极易出现疲劳和厌倦情绪,如此恶性循环会加速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

一旦教师对课堂教学甚至自己的教育事业失去了兴趣,也就失去了创造性教学和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安于依照固有的模式进行教学,最终在工具化倾向中迷失自我。

简述程序教学的模式,程序教学的两种模式?

如何突破“模式化”并创新

教学需要模式,但不需要模式化。教学模式发展的窘况提醒我们,必须冲破模式化的封锁,真正发挥教学模式的积极作用,在与新课改理念相适应的教学观指导下,探索教学模式创新发展的实践路向,实现教学模式的真正繁盛和教育教学改革的稳健推进。

NO.1 树立正确的教学目的观

教育教学是对人的培养和关注,必须以“人”为基点,立足人的发展,回归人的需要。探索和建构教学模式是为了优化课堂教学以更好地为育人服务,因此,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不能脱离教育育人的本体价值以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个根本目标。”

要突破模式化枷锁、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必须将教学目的从实用主义中解放出来,转变“成绩导向、效益优先”的功利性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以学生全面和个性化发展为逻辑归属的教学目的观,将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作为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的归旨。

教学面对的是不同类型的学生,其深层次目标是要实现每一个学生的素养提升、精神发展和价值彰显,教学模式创新应该立足并服务于这一深层次的教学目标,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应该考虑学生需求选择适当模式,保证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获得一般性发展的基础之上,在能力突出的领域获得个性化发展。唯有将学生发展放在首位,确立并坚守以学生全面和个性化发展为逻辑归属的教学目的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关注个体的差异性,才可能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

NO.2 尊重教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一定的教学模式都基于一定的教学理念”,课堂实践陷入模式化教学和教学模式化僵局的一部分原因,是一些教育工作者和模式运用者忽略了教学理念的学习和教育理论的研究。因此,深化教学模式理论内涵的探究并强化科学理论对教学实践过程的指导作用,是突破模式化、实现教学模式创新发展的实在之举。

简述程序教学的模式,程序教学的两种模式?

教学是个复杂且灵活的过程,教学中各种要素的相互作用为教学活动增添了非预期性和开放性,同时也为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创设了适宜的环境。对此,应该积极打破模式化对教学活动的封锁,不只看到教学的可计划性,更要尊重教学活动的非预期性和开放性,在运用既定模式的同时把握和利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时刻关注师生之间的互动分享和能动创造,积极营造灵活开放的课堂环境。

NO.3 教学模式变式产生教学创新形态

教学模式的创新式发展不是对某种模式顶礼膜拜,也不是完全摒弃已有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另辟蹊径发明新的教学模式,而应积极吸收现有模式的科学成分,修正和整合已形成的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寻找教学模式创新发展的切入点。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教育环境,每一种教学模式也都有它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没有哪种模式是具有普适性的。“教学模式”是“一个严格但又灵活的工具”,从侧面说明教学模式只是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操作流程,它能为教学活动提供基本参照,但并不是绝对化的和万能的,而是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动态运用和调整创新。

教师作为教学模式的运用者,要辩证处理教学模式与模式化的关系,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和实践性知识,争取较大范围的自主创生空间,灵活选择、优化组合和创造性运用教学模式,凸显教学模式变式带来的教学创新形态。

简述程序教学的模式,程序教学的两种模式?

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与教学系统的其他要素是紧密联系的,必须重视整体规划,在与教学系统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建立起联系并综合考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形态、教师教学特质和学生学习风格等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

只有科学把握教学模式的理念特征,辩证看待各种模式的有限性,集众家之所长优化整合可利用的教学模式,并结合具体实际需要积极拓展教学模式的变式,完善和凸显教学模式变式带来的教学创新形态,才是实现教学模式创新发展的正确路径。

来源丨《现代教育管理》,原文有删减

作者丨罗生全,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教育学部教授;卞含嫣,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ummeng.net/13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