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是一个“模式时代”,而不是“产品时代”。拥有成功的经营模式,才能突破产品本身的局限,让村镇银行步入无限发展之道。
世界银行在《202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根据许多国家以往的经验,商业化才是最有可能在可持续的前提下,为大多数农村人口提供金融服务的途径。
因此,应引导村镇银行实施灵活的“商业化”、“本土化”和“创新化”经验模式,创新经营管理和产品服务,探索专业化的支农、支小手段,推出个性化、包容性的产品服务体系,完善、壮大普惠金融体系。
一、适应小额信贷特点,推行更为灵活的信贷方式
杜晓山提出:“还贷率的高低不在于贷给穷人或富人,而在于机构管理水平的高低和制度执行者的差别。”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的控制关键在于机制的设计。
借鉴前述其他国家村镇银行的成功经验,村镇银行可充分利用自身本地化优势,依靠村镇银行员工面对面的走访、勘察,搜索和积累人格化、碎片化和社区内部化的“软信息”;探索建立农村信用评级的基本方法和标准,简化授信条件和办理程序,如一些村镇银行建立了贷款服务中心(乡、镇)—金融服务站(村)—农民贷款小组—(5~10人自愿组成)的信贷服务模式;通过农户之间的互相合作与联保,降低信息获取成本、建立可减少威胁,减少信用风险;建立促进按时还款的奖惩机制,如学习印度尼西亚乡村信贷部的小组存贷冻结、按期还款的滚动再贷、农户小组奖励等。
与银行等正规机构相比,非正规金融组织往往具备甄别借款人还款能力与还款意愿的信息优势,借助社区内伦理规则的惩戒优势,利用重复博弈和关联契约的监督优势、乡土社会文化的“嵌入”优势等,这些优势看起来难以企及,但却为村镇银行在农村市场的经营转型和机制创新提供了启示和方向。
事实证明,非正规金融制度的内部优势并非不可移植,玻利维亚银行等拉美正规商业金融机构正是吸纳了非正规金融的比较优势,融合了诸多非正规金融的运营模式和信贷机制,并坚持了商业化运作的方向,其服务半径已经由乡镇扩展到了县域、城区,由农户延伸到微型、中小企业。此外,正规商业金融与非正规金融机构和自助小组合作,简历了“联系银行制度”将银行和专业化农户、小企业软体通过自助促进机构这一中介联系起来。到2000年,这一联系银行制度已在23个省的1161个银行分支机构中运行,212个非政府组织和25364个自助团体参与进来,客户总数达480168个,贷款额为1224亿印尼盾,贷款偿还率超过了96%。
依托农村社会的传统关系网络,村镇银行只要合理引入契合“熟人经济”规律的信贷模式和经营组织,利用农村圈层社会的非正规制度和非正规的信誉机制对借款客户行程约束,就能更好地在“弱有效”的农村金融市场上某得盈利空间。
以“小组+中心+银行工作人员”的联合贷款模式为例,该模式考虑信息和社区传统在契约实施中的重要作用,引入了社区制裁机制作为担保和抵押的替代,将社区信用纳入信用体系,融合了非正规制度的风险分担机制,有效降低了银行与农村借款者之间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有效地打破了因信用风险引致的融资约束。还有的村镇银行运用村委会和村里的贤达人士,主城村级的金融服务站,负责搜集关于贷款申请者的各种软信息,并对贷款农户进行跟踪调查和监督,行成了村镇银行“嵌入”乡土社会资源的延伸性贷款机制。
二、强制贷款者储蓄或投资:孟加拉格莱珉银行的借鉴
村镇银行普遍面临资金来源问题,而孟加拉格莱珉银行的强制储蓄机制在解决资金约束方面的经验值得学习。孟加拉格莱珉银行要求每个借款人开设个人账户、特别账户和养老账户,对于所获贷款,按照贷款额的5%扣除并存入其个人账户(2.5%的强制扣款存入可供支取的个人储蓄账户,另2.5%存入特别账户,该账户资金在3年内不能支取)。在第二代格莱珉银行中还引入了养老金储蓄计划,所有贷款超过8000塔卡的借款人每月必须向养老金存款账户存入至少50塔卡,期限5年或10年。
5年期存款利率达到10%,10年期利率达到12%,如果未能按月支付达4个月以上,该账户即转为普通账户,利率降为8.5%。强制性的储蓄制度有利于促进孟加拉格莱珉银行的储蓄增长,同事帮助借款人加强现金流管理,降低了借款人的财务风险。
在我国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可以考虑对孟加拉格莱珉银行的强制储蓄机制予以移植,即借款人向银行贷款,必须将贷款额的一定比例强制储存,同事要求贷款额超过一定比例的借款人固定期限存入一定的金融,还可以采用对贷款人存款折算积分冲减贷款利息的方法提高资金留行率。
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也有助于环节当下农村贷款担保机制的限制“瓶颈”。对于储蓄额度较大的客户,可以进一步给予优惠条件转变为村镇银行的股东,股份打到一定比例进入董事会,代表和保障存款人的利益,完善村镇银行的治理结构。
三、充分发挥存组织及农村合作组织的作用,实现联动经营
农村金融市场中较受欢迎的产品创新,基本上都含有合作性元素,因此建立一种政府引导、社区支持、企业联动、农户协作的多方合作机制,是激发农村金融内生性的基本路径。
一是以农村的亲朋好友和邻里之间的人情关系作为农户借贷的信用基础,使借贷双方的信息完全对称,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成本;
二是把农村社会关系网络作为监督体系有利于保证借贷资金的安全性;
三是充分发挥存组织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精英”的作用;四是把农户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在享受资金余缺互补的同事享受到投资回报,让村级组织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群体自己经营、管理,可以较大地降低信用风险。
当前,国内很多商业金融机构已经开始通过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涉农行业协会、政府机构等的合作来动员社区内部信息,强化对农户的激励约束机制。如在陕西、云南、广西、四川等地区,“政府+银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三线运作模式已经日臻成熟,其中,当地政府一般负责政策、计划制定,组织协调与监督指导;银行等负责资金来源,贷款的调度、审批、发放和回收管理,并在地、县、乡设置信贷部;合作社等负责确定贷款对象、选择扶持项目、提供配套服务、协助银行收贷收息等。这种模式使银行直接与中介机构建立联系,节约了为农户提供信贷的零散性管理成本;中介组织利用社区信息优势,组建农户小组、中心等,加强了与农户的监督和互动。
四、组织以产业链为基础的集群管理关系,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村镇银行应与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产品购销方、农户等之间形成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通过“公司+农户”、“中介组织+农户”、“专业市场+公司+农户”等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
一方面,加大对各类农村经济组织的金融支持,降低和分散农业生产过程的交易风险和交易费用,增强农户参与社会分工的自生能力增进迂回生产和分工深化水平;
另一方面,村镇银行将产业链中相关主体的账户整合到本行、分支行或者协议行,使信贷资金在产业链流转过程中处于全程可监控状态,既完善整个产业链的一粒衔接和运转效率,又规范资金的封闭式动态管控,实现生产联动、信用联合和利益联合的有机结合。
如在产业链贷款模式中,村镇银行将贷款发放给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社员,农民专业合作社将贷款化零为整统一使用,统一购买农资,统一田间管理,统一质量认证,统一品牌,最后统一销售给企业,企业的购货款将直接划入村镇银行的封闭贷款管理账户,由村镇银行在扣收贷款本金和利息后将活力部分划入农民专业合作社账户,再由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据每个农户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分配。该模式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运用资金(单个农户并不动用资金),避免了农户拿到现金后的道德风险问题;在一个资金循环前,企业将购货款直接划入村镇银行的专户,村镇银行先扣除本息,再将获利部分划入农民专业合作社,避免了专业合作社的履约风险;村镇银行通过将产业链内每一个主体的账户进行整合,使得贷款资金在真个产业链中流转的全过程都处于可监控状态,有效降低了信用风险。
村镇银行还可以与发起行协同为同一产业链上的不同主体提供信贷支持,由发起行为农产品收购企业提供融资,在农产品收购企业担保的情况下,村镇银行为生产线企业、专业化农户及农资供给提供配套资金支持,具体如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的“三位一体”运作模式等。北京大学农村金融调研组根据实际调查,提出了大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等微型金融机构、有贷款需求农户、农业龙头企业。担保公司和地方政府相互配合的农村金融服务框架。
在这一框架中,涉农的大型金融机构,如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不再主要为大量的小农户提供小额信贷服务,而是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向村镇银行等微型金融机构提供批发贷款而把业务半径辐射到农户,同时大型金融机构也可以直接向贷款需求几百万元以上的农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进行信贷服务。这样,大型金融机构能够帮助那些植根乡土的村镇银行等微型金融机构,为这些更了解农村社会、具有信息优势而无资金优势的微型金融机构提供支持。村镇银行等更加贴近农户,更加了解客户需求和实际状况,从大型金融机构中获得批发贷款后,专注于农户小额信贷。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形成了产业合作关系,实现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各类担保公司根据宏观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需要,为不同类型的机构、组织和农户提供政策性担保或商业性担保,同事进行不同类型的补贴。这样,农村金融的各相关主体将形成大、中、小结合,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普惠型农村金融体系,更好地服务与“三农”经济转型。
五、融合互联网金融,提升小微客户细分与深挖能力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和金融融合而成的一种新的金融业态,其优势在于批量化、标准化的服务金融“长尾市场”,解决了传统金融满足不了的一些金融需求,使得众多小微商户、个人享受到了更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其精神实质与普惠金融相嵌合,随着其渠道、产品、模式的不断创新,必将助推人人参与的普惠金融体系的搭建。
互联网金融对以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为主体对象的村镇银行构成了冲击。大数据、云计算提供了收集和分析客户交易信息的技术手段,可以深入挖掘客户行为目标、诚信度、风险偏好等,提高定价和风控效率,商业银行等中介机构可以借此拓展传统金融模式下难以覆盖到的小微企业、个人客户、“三农”客户。以阿里小贷为例,截至2013年底,阿里小贷已服务了60多万家小微企业。
阿里小贷根据小企业的信用记录、交易情况、投诉纠纷等百余项指标,引入网络数据模型和在线视频资信调查模式,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评估,产生贷款决策的标准。
同事,组建贷款组合,以最大限度分散风险。阿里小贷贷款流程简便,显著地降低了小型特别是微型企业授信的运营成本,使得户均贷款万元左右的微型客户获得贷款成为可能。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村镇银行部分能因为身处县域就固守传统的经营模式,相反,其现代化变革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希勒指出,“金融体系是一项新发明,而塑造这种体系的过程远远没有结束。只有细致入微地引导其发展,才能将其成功地引入未来,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对金融体系进行扩大化、人性化和民主化的改造”。
迈入互联网金融时代,村镇银行的发展必须迎接和适应这种改变,并利用互联网技术抢抓新的机遇:
一是业务经营逐步由线下向线上迁移和拓展,借助经济社会网络。农业产业化链条,融入各种商业生态,提供金融增值服务。
二是利用开放技术平台和流程模块调用,逐步走向流程运行的智能化,共享云平台上先进的制度、信息和系统资源,解决村镇银行“小而全”的系统开发难题。瑞士的Temenos公司结合云计算技术,已经开发了专门针对微型金融机构的T24 for MCB系统,将服务架构在云端,使用者只要使用浏览器,就可以完成微金融的大部分业务操作,该系统已经在50个国家超过100个微型金融机构中使用。村镇银行应基于开放共享的信息集成平台和挖掘分析工具,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风险的集中管控和价值的深度挖掘。
三是基于云计算的业务模式创新促进客户信息的高效聚合与分享,更加深入地挖掘并预测客户的潜在需求和风险偏好,实现客户的分类营销和客户风险管理的精细化,以更低的成本管理数量众多的“三农”和小微客户。
四是以客户体验为中心,优化基础功能和业务流程,推动中后台交易处理流程改造,支持客户全天候交易,延伸村镇银行服务的时间与范围。扩充网银和手机银行功能,实现大众化、标准化的银行理财、保险、基金、信托等精通产品和日常销售品一体化销售。
END
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重庆百年纵横
关注我,欢迎一起交流学习!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ummeng.net/1017.html